四方博弈:房價還會進一步下跌
自2004年以來,中央政府就一直在設法為房地產市場降溫,防止房地產市場出現泡沫,控制房價過快上漲對民生和社會安定所產生的負面影響。在2007年,中央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?,F在房地產市場的調整,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之前的政策產生了作用。雖然在個別城市,房價已下跌20%以上,但從全國水平來看,房價僅僅從最高點回落了3.8%,仍然遠高于2007年初的水平,遠遠超出普通家庭的購買力。因此,從改善民生的角度而言,政府調控的目標還沒有實現。所以在短期內,我們認為中央政府不會急于對房地產市場伸出援手。
與中央政府相比,地方政府似乎更不愿意看到市場陷入低迷。這可能是因為房地產業(yè)對地方經濟和地方財政具有更加舉足輕重的作用。很多地區(qū)已經采取補貼、減稅等措施刺激房市。例如,南京市政府決定,在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9月30日期間,凡購買90平方米以下(含90平方米)商品住房(含二手房)的,給予房款總額1%的補貼;凡購買90平方米-144平方米以下(含144平方米)的,按0.5%計算補貼,補貼在辦理產權證時發(fā)放。盡管如此,我們認為,地方政府的救助措施只是杯水車薪。
雖然房地產市場存在明顯的供需失衡,而且大多數房地產商都面臨資金緊張問題,但很多開發(fā)商還是不愿意降價。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愿意利潤率被擠壓,另一方面是擔心降價會給潛在購房者帶來更強的降價預期,從而增大售房的難度,或引發(fā)前期購房者的不滿(如退房潮)。因此,在房地產市場已出現拐點時,許多房地產商要么不愿接受現實,要么不愿公開承認現實,在與購房者的博弈中,采取了不降價的策略。然而,由于房價已遠遠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,因此,除非開發(fā)商降價,否則住房銷量增長將很難維持。
對購房者而言,房價下跌預期會影響其購房決策,但這一影響會因購房目的不同而各異。對于把買房純粹作為投資的潛在購房者來說,房價下跌預期肯定會導致其延遲購房。而對于那些已經購房的投資者來說,這一預期可能會加速其出賣手中的二手房。這兩類行為都會加劇房地產市場的供需失衡,導致房價的進一步下跌。
而對于有實際住房需求的購房自住者而言,房價下跌會改善其購買力,使一些原本買不起房子的居民買得起房子。雖然房價下跌的預期也會推遲其購房的時間,但很多人并不見得會等候很長時間,因為他們的住房需求可能相當緊迫。另外,隨著房價下跌,越來越多的相對低收入群體會逐步地加入到可購房者的行列,他們一直苦于買不起房子,因為擔心房價再度上漲,所以會抓緊購房。從這個角度而言,房價的下跌不會太深太持久。
根據以上對市場供需、宏觀政策走向及相關各方選擇的分析,我們認為,在接下來的數月里,房價依然會處于下行通道之中。但是,房價下跌不會太深太久。全國平均房價將從峰值下降20%左右,最多不超過30%,房市頹勢將持續(xù)到2009年下半年,但最遲會在2010年底前企穩(wěn)。由于中國的區(qū)域差異較大,各地房地產調整幅度會有深有淺,之前泡沫較大的地區(qū)很可能會面臨房市大震蕩,而房價相對穩(wěn)定地區(qū)面對的風暴也會較小。
中長期前景:
下跌幅度不會超過30%
從中長期來看,中國房地產市場仍然處于一個20年-30年的上升周期中,房地產行業(yè)仍然會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。
首先,城鎮(zhèn)化進程將為房地產市場帶來巨大的推動力。我國城鎮(zhèn)人口不斷增長,占總人口的比例也在穩(wěn)步上升,2007年城鎮(zhèn)人口達到6億,比例達到44.9%,而1990年僅為26.4%。在過去12年里,平均每年新增的城鎮(zhèn)人口數量超過1500萬人。這無疑對城鎮(zhèn)住房產生了巨大的需求。
根據國家人口計劃委員會2007年1月11日發(fā)布的《國家人口發(fā)展戰(zhàn)略研究報告》,2020年我國總人口應控制在14.5億,城鎮(zhèn)化率提高到53%,這意味著每年新增城鎮(zhèn)人口約1300萬。另外,根據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2004年發(fā)布的《2020我們住什么樣的房子——中國全面小康社會居住目標研究》,到2020年,我國城鎮(zhèn)人均居住面積目標為35平方米。粗略計算,新增城鎮(zhèn)人口的年住房需求在4.5億平方米左右。而2004年-2007年期間,平均每年的商品住宅竣工面積為4.1億平方米,兩者之間存在0.4億平方米的缺口,而且我們的簡單計算中還沒有考慮原有城鎮(zhèn)居民改善居住條件的因素。因此,從中長期來看,中國住宅市場求大于供的基本格局并沒有發(fā)生根本性的變化。
其次,收入的快速增長依然將對房價的長期穩(wěn)步上漲形成強大的支持。在過去10年里,我國的年均實際GDP增長率達到9.5%,人均GDP則從1998年的821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432美元,增長了差不多兩倍。與此相適應,城鎮(zhèn)居民可支配收入也以兩位數的年均速度在增長。雖然我們預期中國經濟在接下來的1年-2年將面臨增長放緩的局面,但仍能夠保持8%以上的增長速度,名義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應該也可以維持在兩位數左右。我國的人均GDP還只有2000多美元,居民收入和購買力還有成倍的增長空間,這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長期成長將起到堅實的支持作用。
假定在接下來的20年時間里,我國城鎮(zhèn)家庭的名義可支配收入的年增長率為7%,那么10年即可翻一番,20年后則可再翻一番。假如一個三口之家現在的月供要占到可支配收入的48%,那10年的月供就只有家庭收入的24%,20年之后更是降為12%。所以,雖然目前家庭還貸負擔非常沉重,但動態(tài)地看,在收入相對高增長的背景下,中國居民的購房能力并沒有靜態(tài)的房價收入比所顯示的那么脆弱(正因如此,我們認為不可將英美的房價收入比與中國進行簡單的比較)。換句話說,隨著收入的快速增長,中國居民對住房的有效需求也會迅速增長。
第三,住房金融的進一步普及和深化,以及消費觀念的改變,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居民對住房的有效需求。
我們判斷,房價下跌的幅度不超過30%,調整的時間不超過3年。按照國家統(tǒng)計局的數據,全國平均房價在2004年-2007年間上升了41%。如果房價從近期峰值下跌30%,實際上意味著全國平均房價將降到2004年的水平。這雖然并非不可能,但概率很低。
從房價收入比來看,如果房價下跌30%,同時城鎮(zhèn)家庭名義可支配收入在今后3年里平均每年增長10%,那么3年后,全國平均的房價收入比將從2007年的7.0降至2010年的3.7(=7.0×70%÷(1.1×1.1×1.1))。即便對很多中低收入家庭來講,屆時房價都將變得非常便宜。
如果房價下跌超過30%、房地產市場低迷超過3年,估計會有相當多的房地產企業(yè)面臨破產倒閉,相當多的農民工失去就業(yè)機會,地方政府通過土地出讓獲取經濟發(fā)展所需資金的渠道也會枯竭。因此,我們預期,中央政府在全國平均房價下跌20%之前,就會采取措施來穩(wěn)定房地產市場??紤]到政策效應的滯后性和有效性,有可能發(fā)生房價下跌超出政府目標的現象(即超過20%),但超過30%的可能性應該不大。
小戶型住宅是未來重點
房地產市場短期內不可避免地會調整,但中長期前景依然向好,那么,政府、房地產企業(yè)、銀行,以及潛在的購房者應該采取怎樣的決策呢?
我們建議,房地產開發(fā)商近期應該通過降價來緩解自身流動性緊張,并換取政府的政策支持;而在中長期,房地產企業(yè)應該選擇適合自身企業(yè)特點的細分市場。由于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剛剛形成,市場飽和程度低,所以很多開發(fā)商都在追逐利潤率較高的高端大戶型市場。但是,現在高端市場已面臨明顯的供應過剩問題。同時,隨著中國家庭人口規(guī)模減少,對小戶型(比如60平方米左右)的需求在不斷增加,而且小面積住宅的總價更容易讓民眾承受。這個市場也許目前利潤率較低,但發(fā)展前景廣闊。
香港房地產市場過去40年的發(fā)展歷史表明,小戶型開發(fā)商一樣可以成功。未來市場將更加多元化,從廉租房、經濟適用房到普通商品住宅、高檔住宅、別墅,都將占據一席之地,房地產開發(fā)企業(yè)需要明確自己的定位,選擇細分市場,實現品牌化經營。
銀行當然需要提高警惕,加強風險管理。尤其是房地產市場存在超調的可能性,如管理不慎,對個別銀行來說,有可能導致較大面積的壞賬。但整體來講,中國銀行業(yè)對房地產行業(yè)的風險敞口并不大。即便在目前的房價水平下,只要銀行做好基本的借款人個體風險審查,中國房地產抵押貸款的系統(tǒng)性風險應該是很低的。
因此,中國商業(yè)銀行在這次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中,不但不應退縮,而且應該借市場調整的機會,大力開發(fā)潛在客戶,為原本買不起房的相對低收入家庭提供按揭貸款。
我們認為政府不應過早干預市場,應該讓市場經歷價格調整。這不但符合市場規(guī)律,也可以通過房價的回落改善民生。然而,鑒于房價大幅度回落對經濟、金融、就業(yè)等各方面的負面影響,政府應該密切關注房地產市場的走向,準備好應變措施,避免房價下跌超過20%。由于房價下跌存在一定的慣性(尤其是在存在降價預期的情況下),政府的應對措施應提前出手,以防止房價超調。
在考慮短期內救市的同時,政府也應該規(guī)劃中國房地產市場長遠的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以及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。這應當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:
首先,應該倡導發(fā)展小戶型普通住宅。考慮到中國人口多、可居住地區(qū)土地資源有限的國情,我們不可一味地追求居住面積的擴大。具體來講,我們認為目前應該繼續(xù)發(fā)展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,尤其是大力發(fā)展6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。
其次,政府必須承擔起責任,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。即便是在經濟發(fā)展水平高、比較富裕的發(fā)達國家,也并非所有家庭都能買得起商品房。我們認為,發(fā)展廉租房是當務之急,既能改善民生,又可刺激經濟。
第三,在加強對房地產相關貸款的風險管理的同時,繼續(xù)鼓勵金融機構發(fā)展住房金融業(yè)務。
潛在購房者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,最佳選擇是持幣觀望。隨著房價逐步下跌,會有越來越多的相對低收入家庭加入到“買得起房”的行列。對于這些家庭而言,我們不建議他們等候太長時間。因為目前的調整應該是暫時的,如果等候時間太長,有可能失去難得的買房機會。具體來講,在全國平均房價從高點下跌15%時(不同地區(qū)情況會有差異),應該考慮購入。
不過,雖然房價下跌提高了購房者的購買力,但宏觀經濟前景趨弱也加劇了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,因此,在做出購房決定時需要更加謹慎,量力而為。對于年輕的購房者來說,我們建議他們購買小戶型住宅,在貸款時申請盡可能長的還款期,減輕當前的還款負擔。隨著收入的快速增長,同樣數額的月供,10年之后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會遠遠低于現在的水平,因此沒有必要急于還清貸款,過度犧牲當前的消費能力。年輕購房者應盡量減輕當前的償債負擔,在將來收入提高后,再考慮將小戶型換成大戶型,或者提前還清貸款。